第11版:深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1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货长得像“佛手” 既能做菜又能当水果

    佛手瓜,是一种葫芦科佛手瓜属植物,瓜形如两掌合十,寓意吉祥,因此称之为“佛手”“福寿”,它有一长串别名,比如千金瓜、隼人瓜、安南瓜、寿瓜、丰收瓜、洋瓜、合手瓜、捧瓜、土耳瓜、棚瓜、虎儿瓜等,哎哟喂,一口气念出这么一大串,可累得我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佛手瓜,1915年由日本传入,在江南一带有种植,以云贵、江浙及福建、广东等最多。营养学家说,每千克佛手瓜中含蛋白质5克、脂肪1克、纤维素3克、碳水化合物7.7克,还含有维生素C220毫克,核黄素0.1毫克,含钙500毫克、磷320毫克、铁40毫克……

    营养超级丰富的佛手瓜既可做菜,又能当水果生吃。其中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比黄瓜还多,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瓜类,并且热量很低,又是低钠食品,是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保健蔬菜。经常吃佛手瓜可利尿排钠,有扩张血管、降压之功效。常食佛手瓜对增强人体抵抗疾病大有益处。据专家介绍,锌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较大,常食含锌较多的佛用瓜,有助于提高智力。

    有瓜自番邦来

    南瓜给人的印象是非常乡土的植物,其实不然,它原产墨西哥,到了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将其带回欧洲,以后被葡萄牙引种到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地,明朝前后才传入中国,由于南瓜适应性强,果实又便于携带,所以,迅速推广到大江南北。

    南瓜的优点非常明显,产量大、易成活、营养丰富,荒年可以代粮,于是,在全球交流尚未展开的古代,便已经开始四处传播,慢慢形成了如今栽培的三大主流类型: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

    这就是南瓜界的一气化三清嘛。这南瓜三清里头,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共同点较多,大部分都是粗放式种植,粮菜兼用,所以这两类在大多时候,被统称为南瓜,也就是最常见的扁圆的、长圆的各种被统称为“老南瓜”的家伙。

    这里头还有一段不太好考证的细节,在与大航海时代对应的明清时期,作物引进频繁。南瓜很有可能是分几路进入中国的,从东边来的,就叫倭瓜,从南边来的,就叫番瓜或者南瓜。

    目前我国最早的南瓜记载见于元末贾铭的《饮食须知》:“南瓜,味甘性温。多食发脚气黄疸。同羊肉食,令人气壅。忌与猪肝、赤豆、荞麦面同食。”但此时哥伦布尚未发现美洲大陆,而中国亦未发现南瓜的其他野生种,因此书中“南瓜”绝非今天我们所说的南瓜,而是其他的瓜类植物。

    “南瓜”之说,光绪之前甚少见,多以“番瓜”“翻瓜”“蕃瓜”“房瓜”“窝瓜”称之,一方面是说它来自海外,一方面是说它体量巨大,此外还有“金瓜”一说,因为它色泽金黄,且有药用价值。鸦片泛滥之时,南瓜常被用作药物,以治疗烟瘾。

    西葫芦的生活

    提到南瓜,就不能不说它的“兄弟”——西葫芦。

    其实,葫芦和南瓜大家本来分得很清楚的,但是西葫芦就令人困惑,明明是南瓜为什么要叫葫芦?哪怕叫个美洲菜瓜也行。

    从植物学上说,西葫芦是南瓜三大类型中美国南瓜的一个分类,指在春夏季节收获、食用嫩瓜为主的品种,通常称为夏南瓜。

    据说哥伦布是第一个看见西葫芦的白种人——嗯,一切荣誉属于船长。西葫芦同样是在大航海时期,从美洲被带回欧洲,然后传入世界各地。

    大约在17世纪时,西葫芦传入亚洲,如鱼得水。南瓜属适应性最强的栽培品种,它相当适应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而亚洲各国也非常需要西葫芦这种高产蔬菜,两者一拍即合。

    随着农业栽培技术的提升,原本主要露地栽培的西葫芦,现在已经转向以保护地种植为主,从而实现了一年四季的稳定供应。

    说到西葫芦,想起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疯狂动物城》将最佳动画长片纳入囊中,但另一部奥斯卡提名的动画长片——《西葫芦的生活》,尤其特别。这部黏土动画(人物的材料都是黏土)的主人公就是西葫芦。西葫芦并不是蔬菜,而是酗酒的母亲有天心血来潮给自己儿子取的外号。但这个勇敢的小男孩不仅不反感,反倒是非常喜欢。这部有爱的动画片最感人的是孩子们看完后,感叹“我很幸运自己有一个家庭”,它让不少孩子读懂了家与成长的意义。

    人生就要吃点“苦”

    另一种无实据可查但是在明代已有种植记录的,是苦瓜。这种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的植物,耐热耐潮湿,结果能力极其旺盛,藤蔓生长能力也很强健,在印尼一带,至今仍保留着食用苦瓜嫩梢、嫩叶的习惯。

    苦瓜起源于印度东部,明朝传入中国南部。苦瓜的茎、叶、花和果实非常奇特,可以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近年来,苦瓜已经成为一种美化庭院的立体栽培,所以说它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食用价值。

    《救荒本草》是成书于明初的一本很奇特的著作,作者是朱元璋儿子朱橚,一位王爷这么关心民间疾苦也是翻遍中国史的独一份儿。在这本书中,提到了苦瓜,书中称之为“癞葡萄”——现在南方还有这么叫的。

    癞葡萄算是苦瓜的原始品种,小而短,果肉较薄,成熟后红色瓜瓤味道较甜,可以当成水果来吃,和后来改良培育的厚肉长条苦瓜,在食用方式上略有差异。

    苦瓜,好似蔬菜中的异类,不仅味苦,也丑得让人心酸,凹凸无致的外表就像是皱缩的皮肤,消灭了我们仅剩的一点食欲和它可能有的那么一点点观赏性。记得大学时代,每次在学校食堂,苦瓜炒肉就会被我自带的系统给屏蔽掉。后来,看到各种关于苦瓜清火、去脂肪的“特异功能”,慢慢地,也开始想要吃苦瓜了。从前以为的绝对不可能,在某个时候也变成了可能。开始计较后果,考虑得失了,也开始想要吃苦瓜了。人生,就要吃点“苦”。

    随着蔬菜的引种和培育成为专门学科,我们能吃到的瓜也越来越丰富了。网络时代,瓜又引申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含义,此“瓜”更有娱乐圈的味道了。网络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与那些活跃于网络世界的大V不同,更多人只看不说,或者多看少说。“我只看看不说话”的网友有了个共同的昵称——“吃瓜群众”。其实,“围观”并不简单。要想在纷纭嘈杂的网络世界中不迷失自我,就要像买瓜会挑好吃新鲜的一样,学会比较、鉴别,质疑、求真,做一个耳聪目明的“吃瓜群众”。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喊话中原
   第05版:大城无小事
   第06版:大城无小事
   第07版:速览
   第08版:大城无小事
   第09版:深悦读
   第10版:深悦读
   第11版:深悦读
   第12版:是真的吗
   第13版:专版
   第14版:政经观察
   第15版:新时代好少年
   第16版:专版
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