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面对面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2019全国两会

第03版
2019全国两会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3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家徐则臣:你经历过的任何故事都可能成为新作的一部分

    青年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最新长篇小说《北上》,以三十余万字的篇幅,书写了流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穿越百年的命运古今。近日,徐则臣在郑州接受了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的采访,畅谈小说《北上》的创作历程,回顾人生写作经历。□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记者 袁晓强/图

    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

    《北上》的时间跨度从1901年开始,一直写到2014年,空间上则完成了京杭大运河全长1797公里的跨越。

    为了完成这部小说,徐则臣完成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搜集了大量关于运河的绘本、照片、电影、从宋朝至今的关于运河的地图等资料,研读了包括运河历史著作、当下运河研究著作,以及苏伊士运河、伊利运河和阿姆斯特丹、俄罗斯的运河研究文献。

    在徐则臣看来,运河文化带应该是一段高度浓缩的、与运河相关的本地史志与生活志。为了将大运河真实的历史样貌、文化样貌、生活样貌展现给读者,以唤起他们对这条河流的关切和热爱,徐则臣将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改变了他对运河的很多想法,也真正使这条穿越古今的运河“活”了起来。

    “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徐则臣说。

    徐则臣说,北上这个“北”,不仅是地理之北,也是文脉之北、精神之北。

    那一刻,关于运河的积累被一下子激活了

    1978年,徐则臣出生于江苏东海的农家,大学毕业后在江苏淮安成为一名老师。热爱文学创作的他,在这座小城的学校里倍感无聊,于是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人民文学》杂志社的一名编辑。

    2006年,从北大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在北京写了中篇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这是他的成名作,从此进入主流文学界的视野。

    2014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出版。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当时,同文学界的几位师友说到了下一部小说的创作问题。大家建议我,《耶路撒冷》里写到了运河,能不能彻底写一部关于运河的小说?那一刻,关于运河的积累被一下子激活了。”徐则臣回忆说。

    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校门前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后来在淮安生活了几年,他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因为对运河淮安段的见识与理解,成就了徐则臣的运河之缘。二十年来,他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了小说里。

    在泛泛地以运河为故事背景的写作之后,徐则臣决意倾囊而出,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于是,就有了耗时四年的《北上》写作。

    《北上》一度写不下去,却诞生了《王城如海》

    “大运河是我小说的背景,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看看大运河。但2014年我决定写《北上》时,才觉得过去对运河的理解很肤浅,过去的很多认知无法派上用场。”

    于是,徐则臣开始有意识地更深入地走近运河。就这样,他断断续续地把大运河的全程走完了。

    徐则臣坦言,亲身经历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感受,比如淮扬菜是不是书上写的味道,南旺水利枢纽——邵伯闸如何开闸通航,甚至各地运河水的流向、岸边的植被都要现场感受,才能有感性的、直观的经验,沿途许多湖泊,现场的感受与之前的想象完全不同。

    “过去对运河的想象太笼统了。比如镇水兽的摆放和表情,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每只都有它的传说。”徐则臣说,这对写作非常有用,或许最后不一定出现在小说中,但去过现场后再写,内心特别笃定。

    创作的过程,并不容易。徐则臣推翻了很多稿,原因是始终找不到整部小说的结构。“到底写哪段、不写哪段,杭州、无锡、扬州、高邮等沿途的重要城市如何安排,戏份篇幅是多是少,我费了不少精力反复考量、来回推敲。小说的结构也是不停地推翻重来。”徐则臣透露,因为在摸索结构上花了两年时间,中间一度写不下去,于是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王城如海》,之后才找到现在小说中的叙述方式,完成了创作。

    今年要写散文《南下》,聚焦《北上》创作过程

    今天的大运河,与历史上的大运河相比,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大运河与今天的生活渐行渐远,在高铁、空运和海运时代,运河已经不重要了。

    “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徐则臣说,在当下这个时代,运河很重要,甚至比自己过去认识的运河还重要。

    徐则臣说,从功能上讲,运河的传统功能的确在衰减,但纵观历史,整个中国的经济文化包括中国人的人格构造、思维方式,都与运河有着很大关系。“作为作家,我觉得值得从文化上好好挖掘。这才是此次我将大运河作为小说主角的最大原因。”

    对于徐则臣来说,过去对运河的认识,犹如拿着望远镜在看。但要写作,则要拿着显微镜,要把最小的地方看清楚。

    “通过田野调查,我发现了更多的资源和写作素材。今后,可能我会把其中某个点拿出来,再写个中篇小说,或者短篇小说。”徐则臣透露,今年他准备写一部散文,名字就叫《南下》,而这部散文的内容,就聚焦小说《北上》的创作过程以及他行走在大运河畔的过程。

    河南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则臣对于大运河河南段的了解,远远不及京杭大运河多,但他去过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没准儿,在散文集《南下》的创作中,我会涉及开封。”

    经验也需要积累和开拓

    徐则臣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

    从开始创作以来,徐则臣佳作不断。小说《如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 ,而他的另一部长篇《王城如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说”。

    “这10年,我就写了这三部长篇,短篇一年一至两个,2010年以来,没有写一个中篇。”徐则臣说,从量上来讲,这几年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这是因为自己遇到了问题,尤其是长篇小说,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小说的结构。

    徐则臣说,他写长篇,有一半时间是在找结构。比如《耶路撒冷》,他写了六年,其中前三年都在寻找结构。创作《北上》时,如果按照时间、空间去写,就成了流水账,看了会很烦躁。实在是找不到突破的方法,中间就写了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这部长篇的诞生,犹如意外怀孕。

    当时,一个先锋导演约徐则臣写一部话剧,而他没有写作剧本的经历,只好用写小说的方式写剧本。这期间,在《王城如海》的创作中,他就插入了很多剧本片段,这一结构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你经历过的任何故事,都可能成为新作的一部分。”徐则臣坦言,如果没有《王城如海》的经验,可能就没有《北上》中的主人公“小波罗”和“马福德”。为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经验也需要积累和开拓。

    一个建构性的作家,要不断拓展不同题材的能力和经验。徐则臣说,假如还有什么期许的话,他的下一部长篇小说,视角会完全放在域外。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2019全国两会
   第03版:2019全国两会
   第04版:2019全国两会
   第05版:2019全国两会
   第06版:2019全国两会
   第07版:2019全国两会
   第08版:2019全国两会
   第09版:校园
   第10版:发现正能量
   第11版:发现正能量
   第12版:天天315
   第13版:小记者
   第14版:面对面
   第15版:政经观察
   第16版:今牌金融
作家徐则臣:你经历过的任何故事都可能成为新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