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大河大一半学子流向外地 郑州不能光“撒钱”还要更有温度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

    自2017年人才争夺战在各新一线城市打响以来,如今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地纷纷出台增加补贴、放开落户限制等用人政策,争抢人才蛋糕。

    面对“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格局,“智汇郑州”政策能否成为抢人利器,为郑州发展留下人才?郑州又应当如何争得自己的错位优势?□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宋迎迎/文 沈翔/图

    战火:一线城市放下身段入战局 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翻开新一线城市的“人才账本”,可以看出,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以来,在高额补贴和各种优惠条件下,人才聚焦效果十分明显。

    在长沙,人才新政实施半年,为当地引来了2.86万名各类人才,申请青年人才生活补贴人员中,硕士以上接近40%,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29%,来自清华、北大等20强高校的占11%;留学归国人员中,硕士以上占88%。

    在成都,根据当地公安部门的数据,自2017年7月实施“人才新政12条”以来,截至今年4月17日,已有27.5万人通过人才新政落户成都,八成为3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

    “抢人补贴大战”带来的高回报,促使更多城市加入战团。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18日,全国已有深圳、海口、成都、南京、西安等16个城市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政策,与此同时,有不少城市通过放宽落户条件等方式“升级”人才引进政策。如西安市甚至将落户对象延伸至“全国各高校在校学生”,被网友戏称为“想人才想疯了”,而广州也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历人员年龄限制分别从35、40、45周岁调整到40、45、50周岁。

    记者注意到,随着“人才争夺战”的愈演愈烈,连以往高冷的一线城市也纷纷放低身段加入战局。去年3月21日,北京发布《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在人才的引进、评价、激励等方面打出“组合拳”,高层次国内人才最快5个工作日即可办理完成引进手续。这被普遍认为是北京“近十年最宽松的落户政策”。

    和北京一样一直严格控制人口流入的上海也表态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根据上海市公布的《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大数据等13个领域的高峰人才“本人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以直接办理本市户籍”。

    现状:未改变“缺人才”深层格局  郑大河大一半学子仍然流向外地

    面对北上广深的来势汹汹、新一线兄弟城市的虎视眈眈,“智汇郑州”大力度的人才补贴效果如何?留在郑州的人才中,高层次人才所占比重又如何?

    面对记者发出的采访请求,郑州市人才办、郑州市人社局均表示没有完整统计数据,因此不接受采访。

    不过,根据媒体报道,郑州市人才办主任李晓龙4月27日参加智汇郑东·第十届“如意前程”招才引智双选会致辞透露,“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共吸引21.4万余名青年人才来郑就业创业,累计发放人才资金36481万元,人才政策收到丰硕成果。

    虽然从上述官方数据来看,“智汇郑州”政策给人才落户带来了明显的增幅,但在相关专家看来,郑州市乃至河南对人才吸引力匮乏的深层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缓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省内高校的人才外流仍然比较严重。

    作为河南省内执牛耳的两所高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内的人才发动机与聚集地,其生源中更是有八成都是河南本省生源。然而记者查询两校官网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出台之后的两届毕业生(2017、2018)中,留在河南的比例仍然较低。

    其中,河南大学2018届毕业生中,省内生源占比接近八成,然而,却只有56.48%的已就业毕业生是在省内就业,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地;2017届毕业生中,超过八成生源为省内生源,留在本省就业的却只有44.45%,省外流向主要为北上广和重庆等地。

    而郑州大学毕业生留在河南省就业的比例反而在“智汇郑州”政策出台后出现了明显下滑:2017年,留在河南省就业的比例占七成,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50.43%。另外50%的生源去了哪里?有一半都去了北上广浙。

    “本地生源占大头的郑大河大,毕业后留郑留河南的人才只有一半,这很能说明问题。从这点来看,郑州市的人才政策对本省人才吸引力尚且不足,更何谈全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

    深思:

    西安人口流入反超郑州 一天吸引8050名人才

    “2017年,人才争夺战正式打响,两年间,主要战场从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蔓延到如今的一线甚至是三、四线城市,可以说,各地抢人的力度前所未有。今年以来,有的省会城市更是没有门槛,全面放开落户。”长期研究城市运营的专家、王牌智库副总经理陈琳认为,如今,郑州正处于“前有追兵、后有来者”的夹击态势下,要有战略眼光和格局,不能盲目跟风对赌。

    陈琳说,目前郑州的发展依然还在享受着河南人口基数大的红利,但未来怎么办?比如,从近两年数据来看,同为新一线城市西安的发展势头已经超过郑州。

    记者注意到,2018年,西安、郑州两地的常住人口增加量分别为38.7万人、25.5万人,西安明显超过郑州,而在2017年,西安常住人口仅增加了10万左右(除去因西咸新区合并增加人口),郑州则增加了15.68万人。

    “短短一年时间,西安人口增量反超郑州十多万人,中间发生了什么?很值得我们思考。”陈琳说。

    根据《西安日报》报道,当地人才新政出台一年时间,吸引了40万人才落户西安,是2017年同期的6.7倍。尤其是2018年度西安春季赴京高端人才引进活动中,西安组织40余家重点单位组团进京引进高端人才。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推介活动上,推出全国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的新举措,一天内吸引8050名各类人才落户西安。

    陈琳认为,像西安、成都这类城市,既有文化底蕴,生活环境又十分闲适,一旦加入战团,会对郑州市形成很大冲击,更别说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地区,人家可能松个政策小口子,就把你撒大把钱的优势一下子冲掉了。“所以,面对这样的格局,郑州市不能单纯靠撒钱来争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才土壤上下功夫。否则,你吃饭、房价比新一线城市贵,创新氛围、工作机会不如一线城市,怎么和人家竞争?”

    ■专家

    郑州不能光“撒钱” 要让城市有温度

    那么,面对“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夹击态势,郑州如何在新一轮人才大战中形成错位优势?采访中,多位专家都建议,郑州不能仅仅停留在“撒钱”的初级阶段,要在人才和产业环境的营造上下足功夫。

    产业集聚区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认为,人才争夺战中,“给钱”是目前最简单最常用的手段,但并不是解决人才问题的万金油,“只能解燃眉之急”。面对愈演愈烈的补贴大战,郑州更应当在营造人才环境上多下功夫。

    “希望郑州向沿海城市和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学习,营造一种人才安居的环境。尤其是通过大力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大力集聚各类重点产业企业,支持各类人才自主创新创业,引导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与国际接轨的用人制度等等。只有在发展机会多样情况下,不管租还是住,年轻人才能安于其所。”杨建国同时建议,在大规模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借势”带动本土人才得到充分培养和成长,为郑州乃至河南发展提供本土生力军。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征程中,郑州市应该将人才战略当成第一要务来抓,而且不单是引进来,更要考虑引进来后怎么办,怎么留得住。”王牌智库副总经理陈琳建议,在人才争夺战中,郑州市要不断创环境,给政策,建机制,打造与“国际郑”相匹配的吸附力。要从传统单一“抢”向“引”,从“引”向“留”,从“留”向“强”的层级转变,既保证人才能进来,又保证郑州能提供匹配高端人才成长的环境。

    “我们一直在说,要打造有温度的郑州,有活力的郑州,有创新的郑州,有性格的郑州,有希望的郑州。总之一句话,希望郑州在人才土壤建设层面多做文章,在产业培育及创新上多下功夫,在城市气质及软实力提升上多倾斜力量。”陈琳说,只有做足了这些功夫,郑州才能在人才大战中走得动,站得稳,让人才不仅留在郑州,还能乐在郑州,真正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撑。

    郑州吸引人才要在“软件”上下功夫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大城无小事
   第09版:第一现场
   第10版:拍案说法
   第11版:速览
   第12版:速览
   第13版:今牌金融
   第14版:今牌金融
   第15版:今牌金融
   第16版:今牌金融
   第17版:河南新闻
   第18版:河南新闻
   第19版:河南新闻
   第20版:河南新闻
   第21版:河南新闻
   第22版:河南新闻
   第23版:河南新闻
   第24版:河南新闻
   第25版:广告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第32版:广告
郑大河大一半学子流向外地 郑州不能光“撒钱”还要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