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5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郝堂: “开放文章”与“升级文章” “画”出村庄新希望

河南广电全媒体采访团来到郝堂

    作为第一批全国“美丽乡村”之一,郝堂在全国乃至世界拥有着巨量“粉丝”。起步早、起点高、受瞩目,乡村振兴阶段,郝堂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持久的内燃力。“山外客”带动了“山里人”,村支部来了会弹吉他的年轻人,而产业亟待发展,让游客的“乡愁”成为村民的笑容……乡村立足乡土,不拘泥于乡土,这里有着不一样的“潮”,有着无限的希望与可能。□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王仁海 余超 王姝/文 章继军/图

    村支部来了会弹吉他的年轻人

    初夏的郝堂村,荷叶田田。走在沥青路面上,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帅小伙路过,“嗖”的一下停住,和村干部打招呼:“快放学了,我去接我弟。”随后风风火火地向着学校走去。

    他叫朱凯,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郝堂,做过志愿者,当过义工,村庄常响起他吉他伴奏的歌声。

    如今,朱凯被吸纳为村支部的一员,开始接受更具体的工作:做导游图、经济普查统计、郝堂春晚导演组织……基层工作,很难有明确分工,往往是哪儿缺人往哪儿填。年轻人的加入,无疑为村支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像朱凯这样的年轻人,郝堂村能有多少个?村支书曹永根告诉记者团,通过不断吸纳优秀的年轻人,郝堂村委构成从2011年前平均年龄60多岁,到如今平均年龄40多岁,有了两名90后大学生村官,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现在郝堂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集体经济需要进一步壮大,二是需要懂管理和经济的人才。”曹永根说,发展和培养本村优秀的年轻人,是目前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途径。“村民的一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涉及调解纠纷等村民管理,本村人去做更容易获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他说。

    名校毕业“小鹰”,飞入“画出来的村庄”

    在郝堂灰墙黛瓦的豫南民居中,一间叫岸芷轩的房子格外引人注意:轻钢玻璃瓦房,从外部就能看到内部场景:雅致的竹椅茶桌,载满书籍的书架,将每一块空间不完全隔断。门前芦苇摇曳,风铃作响。走进室内,发现每一处都有可爱的手工艺品。

    这是一位台湾设计师的作品,原本是用来遮盖房屋下方的污水处理系统,如今成为村民看书、孩子游戏、游客喝茶的空间。

    被称为画家孙君“画出来的村庄”,郝堂的发展不缺外来专家学者的参与。从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到北京绿十字,再到各种志愿者协会、基金会的参与,这些“村外人士”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庄。

    岸芷轩的“守门人”姜佳佳家在信阳市,2009年成为郝堂村官,卸任后成为驻村的一名社会工作者,并成立了青年创业合作社。2012年,姜佳佳和朋友们承包了土地流转改造的荷塘,种荷花、挖莲蓬低价出售给村民,让他们向游客售卖,以此让他们意识到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她不断尝试将现代的经营和社会工作模式带入村庄,也逐渐发现村庄原有的智慧。姜佳佳告诉记者,村庄很多问题他人或看不清或难以参与,一些年长的村民则有更巧妙的解决办法,这也让她获益匪浅。

    如今,姜佳佳多了不少95后小伙伴。上个月初,一篇关于郝堂村水况调查的文章出现在姜佳佳的朋友圈。文章通过走访、调查和取样检测,分析出村庄水质存在的隐患。作者是1997年出生的志愿者杨阳,去年年底,他还走访了村庄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提出村民文化不自信问题和重拾文化的建议。作为友成基金会2018年“小鹰计划”的成员,他将在这里驻村一年,以己之力为村庄建设贡献力量。

    实际上,杨阳已经是郝堂村迎来的第四批“小鹰”。2014年,第一批“小鹰”兰洁从北大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在郝堂工作一年后,继续从事“三农”相关工作。在一次分享会上,兰洁说起驻村经历的感悟:“物质空间的城镇化很快就会完成,但是人怎么城镇化,这是几亿人要面对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子女教育、婚姻危机、经济压力、生活习惯等都是挑战。”

    村支书曹永根告诉记者,专业人士的参与,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特别是孩子们。不过,由于知识壁垒等差异,他们的思想并不能完全被村民接受。

    “专家志愿者给予更多方向上的支撑,但因为他们驻村是有期限的,作用难以持续。郝堂建设前期是政府购买服务,现在郝堂这个‘孩子’长大了、会走了,要学会自主发展,这也是我们一直从本村人中挑选村干部的原因。”曹永根说。

    “我们做不到的地方,欢迎别人来做,但一定要对村民有好处”

    生态完整,古树林立,是当年专家“看中”郝堂村的主要原因。

    5月15日,五里店办事处主任孙德华早早地来到中国共产党讲河南故事活动现场,讲述了一个关于郝堂村树木的故事。

    上世纪40年代末,树贩子来到郝堂村,试图砍掉觊觎已久的老枫杨树。贼头贼脑的树贩子引起村民的警觉,老红军吴大爷站在树前,对着他们怒喊:“想砍树,就是砍我的腿!谁敢?”

    几棵数百年的大树,就这样被保留下来。

    如今在这棵枫杨树的旁边,挂起了“吴好人家”的牌子——吴大爷的后人吴军和妻子彭凤霞开起了可以住宿的农家乐。

    2011年7月前,这个院子还是围墙中的五间砖瓦房,村支书带着专家已来做过多次工作,为房主描绘出新郝堂和新院落。彭凤霞是郝堂小学的退休校长,她接受了专家的意见,成为红星组第一个接受房屋改造的人家。小楼有特色:灰砖、黛瓦、桐油梁架以及精雕细琢的马头墙,点缀在灰砖中的红白砖,房前小花坛,移步即景的木制窗框,在沉稳大气的徽派建筑中隐隐显现江南建筑的雅韵。房前一片开放式空地,没有院墙、篱笆,仅桂树、菊花、一口方桌、几把圆椅,成为郝堂发展最初极为亮眼的一景。

    2014年秋天,郝堂村民胡涛带着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回家,建起了规模更大的民宿。“当时朋友大都投资了房产,我成了他们眼中的怪人。我想,钱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农民,要有尊严地活着。”胡涛说。2016年9月,山庄开张了。鸟鸣犬吠,茶山竹林,他的家变成了世外桃源。

    随着信阳“美丽乡村”的涌现,郝堂村一直在升级的路上。沿着毛坯土路,记者登上村委为拉大旅游框架正在修整的登山步道,烟雨迷蒙中,平桥区全貌映入眼帘。

    “我们计划修30多公里的登山步道,现在修了一半。”曹永根告诉记者,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有机农业、茶产业等尚未发展成熟,缺乏一定的产业支撑。面对大量外来资本,村委采取有选择的开放态度:“我们做不到的地方,欢迎别人来做,但一定要对村民有好处。”

    今年五一,民宿花间驿开业,充满设计感的院落和房间受到游客欢迎。民宿的合伙人告诉记者,通过升级民宿,开展浸入式体验课程,可以让游客更具获得感,增加“粉丝黏性”。

    而在胡涛的“百了一宿”,农活体验、读书分享、园艺插花课程也越来越多。“山里人”与“山外客”角色转换中,孕育着村庄的更多可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5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6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7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8版:第一现场
   第09版:拍案说法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速览
   第12版:今牌金融
   第13版:今牌金融
   第14版:今牌金融
   第15版:今牌金融
   第16版:政经观察
   第17版:河南新闻
   第18版:河南新闻
   第19版:河南新闻
   第20版:河南新闻
   第21版:河南新闻
   第22版:河南新闻
   第23版:河南新闻
   第24版:河南新闻
   第25版:河南新闻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第32版:河南新闻
郝堂: “开放文章”与“升级文章” “画”出村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