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版:河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驻马店确山县:一个“傻”老农的绿色情怀

    在位于红色老区确山县城西六公里处秀山脚下的三里河办事处秀山村小王庄组,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名叫王栓,是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农民,因痴迷于荒山绿化而被大家戏称为“傻老汉”。他就是靠着这股“傻”劲,二十年来,为了圆自己的生态梦,打造绿水青山,装扮秀美家园,硬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忍受着众人的冷嘲热讽,经历了难以言说的磨难,终于让自己所承包村组的二千余亩荒山披上了绿装,使沉寂万年、长满石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丰景美、生机盎然、硕果飘香的世外桃源和“花果山”。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安海涛/文图

    心中有梦  痴迷绿化不了情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一个初夏阳光灿烂的午后,踏着轻快的脚步,和着湿润飘散的花香,记者怀着无比敬佩的心情,来到了位于三里河办事处秀山脚下的小王庄组村庄北侧的“秀山龙泉生态园”,见到了具有传奇故事色彩的主人王栓。

    初见王栓的时候,他正和老伴两个人在杏园里挎着竹筐忙着捡拾落下的果子。1950年出生的他,虽然马上就进入古稀之年的年龄了,但是看起来根本不像。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如才五六十岁的人一般。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憨厚、乐观、开朗、朴实,待人真诚厚道,具备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一切特点。据他介绍自己说,由于小时候家里穷,自己就上了三年学,没有什么文化,不会写也不会说,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却感觉到他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妙句频出。在他侃侃而谈的过程当中,记者也随着深入了解交流,逐步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不禁为他的创业故事和心里初衷感到肃然起敬,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能倾尽家庭积蓄所有,孜孜不倦、不辞辛劳地去绿化荒山,当时的动力来源是什么时,他介绍说:“你现在都可以看到,秀山并不秀,土层薄,石头多,满山都找不到几棵树,就连高一点的草都不长,我们祖祖辈辈都在秀山下生活,贫穷的日子传了一代又一代人,只能面对着荒山秃岭叹息。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和对农村惠农力度的不断加大,让我产生了改变生存环境、向荒山要效益的念头。于是,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在2000年的时候,把这一片的荒山野岭都承包了下来,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果发展林果业即使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但是栽种的这些树木也可以增加一些风景,可以净化一下空气,让城市里来玩的人有一个能休闲、观光、拍照的地方,能够改变家乡的居住环境”。就是出于这样的初衷,在朴实心愿和美好向往的催生下,王栓开始踏上了他艰难的绿化道路。

    艰难困苦 不屈不挠负重行

    自从坚定开发绿化荒山的信念以后,王栓就做好了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的心理准备。他深知一个道理:“不经一番寒砌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想起来过往中的种种经历,他心绪难平,无语哽咽,仍忍不住要流下眼泪。

    要上山,首先得有一条通行的路。面对着乱石嶙峋、杂乱无章的荒山野岭,能找一块平坦的地方谈何容易啊!在当时机械没有的情况下,他自己一个用锄头、撬杠、洋镐一块一块清理石头,进行平整路面,然后拉着架子车挖土回垫。再跑到几公里外,捡附近磕石厂门口一些废弃石子铺在路面上。仅仅靠着自己的力量,如愚公移山一样,每天一米一米地往前推进,历时近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修成了一条长约1.5公里,宽3米左右的乡村土路,为下步进行绿化创造了条件。修路过程中,他的双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后来一层层变成了老茧,在撬石头的时候,都需要跪着才能完成,膝盖上也是伤痕累累,久而久之,竟然落下了后遗症,至今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

    路修好后,王栓开始设计规划植树的品种。他把那些山比较高的地方栽种松树、橡树、油桐、板栗等树种,而相对平坦的地方则种上经济果木品种。于是他卖掉了家里的粮食和牲畜,骑着自行车到汝南园林学校找专家、老师咨询,推荐他第一批引进凯特杏、金太阳杏、油桃、黄金梨、巴西李等当时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品种。由于自己是小学三年级水平,文化较低,没有种植技术,面对对他来说犹如比登山还深奥难懂的知识要点,他搬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学习,再去进行实际操作,总是半夜三更不睡觉还在学习。在摸索实践当中,逐渐掌握了树木的嫁接、施肥、修剪和各种管理技术。

    说起在挖树坑、植树、浇水、管护过程中的经历,王栓更加动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孤苦难忘的岁月里。由于承包荒山干绿化老伴和孩子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村民们也一起冷嘲热讽。无奈之下只好自己一个人干,每天带着凉馒头和水,从早干到晚、风雨无阻,饿了就啃一口,再吃一把雪止渴,连大年三十上午还在山上挖树坑不下来,老伴心疼又气愤地吼他说:“以后就不要回家里了,去和你的树一起过日子吧”!村庄上的人也窃窃私语,议论纷纷:“他疯了吧?人家都忙着种地,出去打工挣钱,而他一直在山地上种树,是不是傻掉了啊?”在那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年代,王栓的举动堪称惊世骇俗,流言蜚语随之而来。有村里好事者竟故意将羊群牛群赶进林地,不消半天,刚刚萌绿栽种的小树被啃食殆尽。但是他没有放弃,反而更坚定了一定干下去的信心。王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时特别激动:“别人都说我种不成,我就偏要种成给他们看,一定要成功,用干出的成绩来说话!”村里人发现除了夜里睡觉,山梁上总有一个挥舞锄头的瘦小身躯,质疑逐渐成了慨叹。“这个小老头的身子比锄把子高不了多少,哪来这么大的力气哩?”

    水是保证树苗成活的关键所在,开始栽种的时候,就是靠自己步行到一公里以外的龙泉边用肩挑手提,肩膀上被扁担磨出了道道血痕,一碰就火辣辣地疼。后来,为了今后发展,他决定建一个蓄水池,引水下山进行浇灌。一个人用百米皮尺进行丈量,确定路线后便开始动工了。砌池时由于地势高,每次只能搬八块砖,用书包背水泥和沙子,然后拉了一车管子,挖后埋好,如蚂蚁搬家一样,用了七个多月功夫,终于完成了蓄水池的建设工程。然后从村里接上了电线,电线杆的拉运、立杆、排线都是自己结合在一起利用杠杆原理完成的,说到这里他满脸充满了自豪之情。

    风雨彩虹

    有志之士事竞成

    历经多少磨难,通过艰辛付出,王栓的生态环境建设如今已经初现规模。昔日曾经满目苍凉、飞沙走石的黄土荒山,已成为密不分株、枝缠藤绕、果木飘香的葱茏原野。王栓是个“树痴”,种树成瘾,最多时一天能种几百棵。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从自己开始坚定信心绿化荒山近二十年以来,他持续造林数百万棵,也从绿水青山中享受到生态红利。辛勤的付出总有回报,如今,果园已经进入盛果期,在硕果累累中轻轻松松一年收入就有20余万元。

   一个“傻”老农的绿色情怀

    幸福的家庭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人勤快就有好日子过。从当初的不理解,到后来老伴主动上山种树,她的两个儿女都主动上山在林子里栽过树。从2015年起,王栓为了迎合城里人回归自然、向往绿色健康食品的口味,开始在千亩林地果园里创办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殖本地特有品种的芦花鸡。并在2016年办理了营业执照,注册了“龙泉”商标。如今,这些吃草籽、喝山泉水长大的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的鸡和鸡蛋,依靠本地人的口口相传和对接的电商加盟平台走出了附近城市,远销全国各地餐厅、机关、学校,成为餐桌上深受欢迎的主要食材。如今,他这里年出栏土鸡一万余只,绿壳土鸡蛋数十万斤,年收入达到了数十万元。他不遗余力地依靠个人关系,积极向周边附近地市对接。目前共计有40多家超市进行供货经营,此商标品牌也逐渐打出名堂,在市场变幻过程中屹立不倒,产品供不应求。“如果当初不是费心费力地选择绿化造林,就没有现在这片果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品种濒临消失的芦花鸡就传承不了,根本继承不了,或许养不起来,由此损失的隐形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守护好这绿水青山,最后就能变成金山银山”。现在已经初步富起来的王栓深有感触地说。他虽然付出了很多,无人知晓创业的困难,但是他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乡亲们,不仅个人出资为乡亲们无偿修路,还不计成本让村民们到果园自由采摘,然后去城里贩卖,以此增加收入,直接地为全村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吃水不忘挖井人,好日子感谢共产党

    王栓老人始终对党的富民政策心怀感恩。他说:“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过不上好光景。没有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我就没有机会承包荒山,就发展不到今天的绿色面貌,无法实现自己的绿色梦。”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老汉不善言辞,但对党有着最质朴的情感和纯真的向往。他最为遗憾的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是村里的干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加入党的组织,没有成为党的一员。如果自己是党员则会更好地带好头,不遗余力地为党工作,做什么事都要清清白白,心里一直装着群众,以实际行动让党放心,让百姓满意。朴素的话语中彰显着伟大的情怀,散发着人格的魅力。

    采访结束后,王栓颇有哲理地总结说:“这山就像母亲,树林就像儿女。只要孝敬母亲,儿孙就能生生不息,带给你相应的呵护和回报。”他每年过年时,都会带着家人一块,让几代人一起扛着锄头、铁锨爬上山林,忆苦思甜,体验一下栽树的艰辛。并在树下与他们交心,与丛林共谈,一起回顾过往创业的经历,为来年丰收许下心愿。像虔诚的仪式一般,让青山绿林见证家庭的成长和幸福日子的来之不易。他告诫子孙说:“虽然我马上七十岁了,但是如今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光景,我还想再活它三十年,继续干着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事,有一天等我去世了,我想让你们把我埋在树林里,永远守护好这片绿色,不枉此生的奋斗。”

    如今,困扰王栓老人的最大忧虑是,随着老两口年龄越来越大,劳动能力越来越弱,每逢果子下来的时候季节变幻无常,根本没办法进行采摘,许多果子白白地看着落下真的可惜。下步计划利用这里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开一个生态观光园,建几个休息的亭子,开一家生态酒店,凡是来就餐的游人进入果园可以体验免费自由采摘。但是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异,毕竟年龄不饶人,操作起来的确力不从心。他期待着能够与有志之士一起,共同为了老区确山早日实现碧水蓝天、林绿果香,整装再出发!流出最后一滴汗!奉献最后一片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脱贫攻坚在河南
   第05版:脱贫攻坚在河南
   第06版:脱贫攻坚在河南
   第07版:脱贫攻坚在河南
   第08版:脱贫攻坚在河南
   第09版:天天315
   第10版:速览
   第11版:最美教师
   第12版:阳光作文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今牌金融
   第15版:今牌金融
   第16版:今牌金融
   第17版:河南新闻
   第18版:河南新闻
   第19版:河南新闻
   第20版:河南新闻
   第21版:河南新闻
   第22版:河南新闻
   第23版:河南新闻
   第24版:河南新闻
   第25版:河南新闻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驻马店确山县:一个“傻”老农的绿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