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追寻初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8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货郎拯救一支红军队伍” 红色精神引领老区振兴新征程

    采访团再走红二十五军当年的突围路线

    ▶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原卢氏县叫河镇(现属栾川)后,准备取道五里川、朱阳关进入陕南。然而此时国民党已经控制了入陕必经之路,在前路被阻后有追兵的绝境中,红二十五军如何突破国民党的“铁桶阵”进入陕南?

    ▶8月11日至13日,“追寻初心——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大型采访团走进三门峡卢氏县,再走红二十五军当年的突围路线,追寻初心,讲述革命老区卢氏县的红色故事。□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张超飞 通讯员 聂金锋/文 记者 张欢欢/图

    一个货郎拯救一支红军队伍

    8月11日8时30分许,采访团一行驱车从卢氏县城出发,一路穿梭在高山峡谷之间,经过两个小时盘旋山路,到达了豫陕交界处的铁锁关。

    铁锁关是红二十五军入陕第一关,此地山势状若铁锁,因此被称为铁锁关。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2000余人,由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突破铁锁关入陕,击溃了铁锁关洛南县保安团,成功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红二十五军之所以能够突破国民党军队重重封锁,成功进入陕南,一个名叫陈廷贤的货郎起了重要作用。

    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原卢氏县叫河镇(现属栾川)后,准备取道五里川、朱阳关进入陕南豫西一带,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但前方侦察兵发现,国民党军队第60师已在入陕必经之路的五里川、朱阳关一线构筑工事,布下了重兵设防。此时身后还有“敌追缴纵队”5个旅10个团的兵力,已经追至庙子、栾川一带,左右还有敌军几个师兵力的紧逼合围,陷入敌军“铁桶阵”的红二十五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境地,情况危急。

    当时军长程子华和军领导及随军撤退的省委领导商议后达成共识,认为卢氏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绕过五里川和朱阳关两个隘口,通过偏僻的小路向陕南突围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这需要找一名熟悉山路的当地向导,于是,就有了一段“一个货郎拯救一支红军”的传奇故事。

    “军史布衣第一人”助红军化险为夷

    当时,为了寻找熟悉小道的山民,红二十五军先后派出多路侦察兵,但因卢氏一带常遭土匪洗劫,加之国民党军队反动欺骗宣传,很少有知道捷径且愿意带路的向导。

    随着夜幕降临,多路侦察部队均失望而归。正在此时,红二十五军手枪团的侦察兵,带回来一个挑着担子去赶集的年轻货郎陈廷贤。

    此时陈廷贤23岁,他知道红军是一个军纪严明的部队,那些战士虽然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接待他的红军长官不仅是自己的山西老乡,还平易近人、和和气气,见面后的一句“小老乡,你受苦了”,感动得陈廷贤热泪盈眶。

    得知红军找他的目的后,他毫不犹豫地说道:“长官,不敢拖延时间,我给你们带路,迟了就来不及啦。”12月5日凌晨,红二十五军派手枪团到朱阳关东黄沙镇一带贴标语,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主力则在陈廷贤带路下,从朱阳关东北35里处转向西北,沿着一条“72道水峪河,25里脚不干”的深山峡谷,直插卢氏县南文峪。

    据陈廷贤的孙子陈晶介绍,当时爷爷带领红军战士走的那条羊肠小道,最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由于冬季下雪,山路湿滑更难走,不少战士只穿着草鞋,时不时都会因路面湿滑而摔倒。

    在陈廷贤的带领下,红二十五军战士攀山崖、越小径、涉溪水,经过四天三夜的艰难跋涉,急行军160多公里,于12月8日抵达豫陕交界处的铁锁关。当时驻守在铁锁关的敌人,怎么也想不到红军会知道这条人迹罕至的小道,很快就被击溃,红二十五军成功突破封锁进入陕南。

    在1985年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一书中,曾用300字叙述了陈廷贤帮助红二十五军脱险的史实,这也是载入红二十五军长征史的唯一一位“老百姓”,被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一张历时85年的借粮条

    在官坡镇兰草村村民李明山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85年前红军借粮的借条。

    据李明山回忆,1934年冬季的一天,红军手枪连驻扎进了奶奶家的场院。下午,一家人都在吃饭,红军战士却没有生火做饭,一问才知道他们没有粮食了。

    当时家里的苞谷有一两千斤,还有几十斤盐。看这些兵娃子冻得可怜,奶奶就说给家留些口粮,其余都给红军战士。但红军战士只要了五斗苞谷、三斤盐,并且坚持打了借条,说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将来革命成功了一定归还。

    随后这张借条被装在一个子弹炮筒里,再安上子弹头,藏在了墙缝里。随着奶奶爷爷和父母的相继去世,借条一直藏在分给李明山弟弟的房子里。

    弟弟后来外出打工,2007年由于连续阴雨天气,房屋年久失修坍塌。在拾掇房子的时候,李明山发现了这枚子弹。“开始还以为是个子弹头,拧开发现里边有个纸卷,展开一看就是这张借条。”李明山说,借条已经发黄,但字迹很清楚,上面写着:“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苞谷五斗,食盐三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这一算,正好是1934年农历十一月十三,当时红二十军在豫陕交界处开展游击战争。

    随后卢氏县党史办专门找专家对借条进行鉴定,结果证明是真的,属于珍贵的革命文物,“我要好好把它保存起来,世代相传下去,让子孙后代知道,我们家也为中国革命做过贡献。”李明山说。

    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

    红色革命精神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原来的关帝庙,就是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军部,目前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绿树掩映下的院落内,矗立着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雕塑。

    在军部旧址基础上建设的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内,陈列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配有大量图片、文字材料。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卢氏境内目前唯一一处较为完好的革命遗址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介绍,目前官坡镇正依托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打造官坡兰草红色小镇,从而带动革命老区发展。

    作为革命老区,近年来卢氏县正以红色革命精神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红二十五军在卢氏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这对我们是很好的滋养。”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一定要弘扬好新时代长征精神。

    近年来,卢氏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精准施策,一方面抓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两户、少则一两家”等交通不便、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两年来先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300多户,危房改造8500多户,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他们抓住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机遇,扩大贷款投放,大力发展产业、就业和创业,形成了文明乡风,巩固了战斗堡垒,为卢氏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摘帽,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政经观察
   第05版:发现正能量
   第06版:追寻初心
   第07版:出彩河南人
   第08版:视觉控
   第09版:速览
   第10版:医界观察
   第11版:速览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今牌金融
   第14版:今牌金融
   第15版:今牌金融
   第16版:广告
   第17版:河南新闻
   第18版:河南新闻
   第19版:河南新闻
   第20版:河南新闻
   第21版:河南新闻
   第22版:广告
   第23版:河南新闻
   第24版:河南新闻
   第25版:河南新闻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第32版:河南新闻
“一个货郎拯救一支红军队伍” 红色精神引领老区振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