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象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2月2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人应具备区分多音字能力 不必“一刀切”修改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

    评论员 王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孩童背诗起,最后一字“cuī”的发音早已印刻在笔者脑海;但这不影响在其他情境下,将衰念作“shuāi”——前者是为了保留古音古韵,后者则是为了方便交流,很难说孰是孰非。

    我就“古诗改读音”的问题,咨询了一些学校的语文老师,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但有一点意见基本一致:老师无罪,学生无罪。

    从推广普通话的课程标准来看,根据现代读音读古诗,没毛病;从文学的角度看,保留古音,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语言、意境之美,理由依然充分。这些道理很简单,只需要老师向学生解释清楚,学生有能力理解和区分。但是在读音悄悄变化的情况下,一些老旧试卷的题目,答案也发生变化,有的甚至无解。因此,在考核时需要考虑类似争议,调整相应的考试题。

    中国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曾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语言的最大作用是交流,而语言的变革,应该遵循时代更迭与社会发展规律,这些需要时间。修改读音,更应尊重大众意愿,广泛征集意见、多方面考虑影响。如果因一部分人出现“误读”,就改变持续已久的读音,是否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嫌?

    据《新京报》报道,作为国家标准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简称《审音表》)2016年作出修订,现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最终稿尚未公布。

    所以,修改读音的现象,反映的是社会的使用现实,但不能体现国家的语言规范。

    实际上,关于“古诗改读音”的争议,早已持续多年。“悬而未决”的现状,正说明汉语处于“古今交替”的时期,需要更多包容。笔者认为,中国人应具备区分多音字能力,当下不必“一刀切”,两种读音都可以接受;如果随着时代变化,这种争议声逐渐消失,顺应语言变化规律再做修改,更易水到渠成。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重磅阅读
   第05版:重磅阅读
   第06版:县区观察
   第07版:天天315
   第08版:速览
   第09版:天天315
   第10版:深悦读
   第11版:深悦读
   第12版:是真的吗
   第13版:作文
   第14版:作文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说(shuō)客 坐骑(qí)?这些字词到底怎么读?
拼音怎么改 快给个“权威”的说法
英语发音已越来越地道 为什么异读字反而要不求甚解?
中国人应具备区分多音字能力 不必“一刀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