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象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群体想象力的狂欢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评论员 王姝

    上海“流浪大师”,红得有理,又红得偶然。

    根据新闻报道与其自述的部分,沈巍具备自理能力,但社会化人格不健全。我们当然不能推断其为精神病人,但不停捡垃圾、堆放垃圾这种类似强迫症行为,很难在强调纪律的体制内发展。自己不愿改变,离开体制和人群,过上这种“自由”的生活,也是符合逻辑的。

    流浪20多年为何突然走红?是“无孔不入”的社交软件,流量时代的网络炒作。网络平台、营销账号发现他、发掘他,为他立下“flag”:“小丑成为大师,大师却在流浪。”“一个看起来不正常的人说了几句正常话,让我们这些看起来正常的人,都不正常了。”

    事实上呢?从视频中沈巍的言行来看,他可能是一位有环保、极简倾向的人,甚至理想主义者,但单从因自己喜好(捡垃圾),给他人(环卫工)带来困扰来看,他离“大师”还差了不止一点。

    想象一下,如果在某个偏僻小山村,村民王二虎成天不干活,东逛西逛,到处捡垃圾,恐怕早就被称“傻子”了;沈巍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读过书,考上了公务员,在上海。这三点与其目前“流浪汉”的身份形成反差,也决定了他的“网红”属性。那些“flag”明显反映出“围观者”的猎奇、同情,也暗含对现状不满的心态。面对一位拥有“出仕”愿望的流浪汉,大概没有什么比同情他、咒骂现实更能抒发怀才不遇的心境了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曾提到“群体的想象力”,指出主导群体的不是逻辑思维,而是感性的形象思维:“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正如沈巍意识到“网上走红不能改变我的命运”,这场想象力的狂欢不过是信息时代消费主义的产物。接下来,无论继续炒作、追责“空饷”,还是人群散去,都不会符合他的本意。

    所以,这不过是一次简单的炒作事件,要说这件事给我的最大感触,带薪休假26年,体制内还真是旱涝保收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河南人
   第05版:天天315
   第06版:速览
   第07版:速览
   第08版:速览
流浪汉成网红“大师” 是谁制造了这场“狂欢”?
“流浪大师”看起来浪漫,却有关创伤
一场群体想象力的狂欢
无标题